您好,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![请登录] [免费注册]
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新闻资讯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为成长注入恒久的力量

发表日期:2018-5-14 作者: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:15757878084

我是一个读者,也是一名中学教师,所以品读沈爱华编著的《授权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》(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)对我有着双重的意义。一是作为读者的收获启发,二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处境认知。在第二章中,编著者认为,在超文本阅读时代里,“传授知识的教学永远也不会消亡,但只依靠教师传授的教学将逐步走向末路”,换言之,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不可少的,但是它不能也不该是课堂教学的全部,而是知识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朴素的言语道破当下教育的窘境,又指出了可期的未来,这一本貌似摆起学术研究架势的书,只要读者用心品读,肯定会有不小收获。

“授权的教育思想是‘培育’,目标是培育有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责任意识的权利主体。授权教学的方式是给学生创造实现学习权的环境、情景和条件。”授权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,既源于对我国积弊日久却不得不正视的应试教育的认真审视,也呼应了应试教育必然向真正的教育转型的大势所趋。这个观点有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附录中的文字为证。

我把附录当成参与授权教学研究的教师的集体心声,可以见到鲜活的教学现场,可以感受温热的教育之心,可以分享苦尽甘来的喜悦,可以目睹成长的心路历程。看过目录之后,我决定倒着读。先读附录,再读正文。因为聆听了心声,感受了温度,再从头读起,便有了更加生动直接的感受。与此同时,我也清楚地意识到,手中的这本书源于课堂学习的集中提炼,来自教育现场的延伸与拓展,与身为一线教师的我是没有距离的。

“在实际教学中,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由教师制订的,尽管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有着科学的依据,也经过了缜密的思考,但实际上教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着错位。”真正有效且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必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,以实现学生的成长为终极目的。可是,当下有多少教师常常习惯从自身出发?从教材出发?从教参出发?“由于传统教育资源的稀缺,使得分配教育资源的教师成为权力阶层,享有法定的权威。网络发展则使这种‘控制’失去意义,教师也必会由权力阶层转化为参与阶层。”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必须随着教育的转型而分权、让权、授权,“就是在教学中授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,保障其主动获取学习收获的权利”。在不影响处于良性状态中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,授权教学所研究的教学中的“权利的授受”正是为了保障“教学中‘实现教师教的权利’与‘实现学生学习权利’的平衡,并以此为着眼点,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”。教师的授权意味着学生的受权。受哪些权,要看学生可以且应该得到怎样的权利。在张利琼看来,这些权利中包括独立学习的权利、合作学习的权利、独特学习的权利、质疑的权利、创意表达的权利、选择的权利等。

沈爱华通过张利琼《乌篷摇梦到春江》一课导学案的分享,指出张老师在课上实现的四个方面的授权,活动授权、任务授权、角色授权、时间授权。说起授权,许多教师也许更多想到的是时间授权与活动授权,而无法顾及也不想顾及其他。但是授权理论的教学重构并不是单一的,而是多层次、多角度、多渠道的全方位创举。通过对课堂上五种活动的详细分析,沈爱华认为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所做的角色预设是丰富的,也是切合教学实际的。“学生一会儿是悦读者,一会儿又是朗读者,一会儿是诗人,一会儿是画家,一会儿是逻辑分析理性思考者,一会儿又是节目主持人。”正因为学生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着的,因而他们的课堂收获也必然是多元的、深刻的,所以他们是充满幸福感与归属感的。

在这样的课堂上,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、引领者,还是参与者、分享者。放眼过去,环顾周遭,那些自身水平处在恒定、如常、停滞状态中的教师,习以为常地在课堂上流露出霸道面孔,不正是他们怯懦、顽固、守旧的教育思想在起着决定性作用?实施了授权教学策略之后的课堂,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,也就意味着教师至少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。平等的地位必然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与更高的难度,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苛。

在授权教学的观念系统中,学生是有潜能的发展中的不成熟的权利主体,教学是无利益冲突的权利交往关系,课堂是师生权利共赢的场所,师生是需要互动平衡的两个权利主体,学习是知识体系与权利主体的双重建构,新的知识观是立体化系统化的大知识观。这些认识是可贵的,却并不是令人动弹不得的绳索与套路,授权教学除却是一种策略,还可以是一种思想。当授权教学的策略与思想成为教师教育思想中的一部分时,学生便是课堂上享有学习权和发展权的主体。然而,教育现实告诉我,想要让授权教学策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,并服务于更多学生的成长,不单单是学校与教师要做出改变,家长对子女的教育、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要相应做出改变。唯有齐心协力、多管齐下,方能给学生创造合宜的环境、情景和条件。

但是,拥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,方显教育者的理想主义情怀。许多伟大的有意义的变革,不正是依靠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地积聚而成的吗?因此,我把此书当作一次志在营造美好教育未来的可贵呼吁,把包括沈爱华在内的编写者看作可贵的理想主义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