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![请登录] [免费注册]
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新闻资讯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家国情怀 历史深度

发表日期:2018-3-28 作者: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:15757878084

评价陈家兴先生的这本时评集,首先应放眼中国时评之历史。

在我国,时评之为文体,应自1904年《时报》创办始,《时报》“凡每日出现之事实,以简短隽利之笔评论之”。戈公振《中国报学史》说:“《时报》创刊后,曾于社论外,别立时评一栏,分别论断,报其机枢,与今之模棱两可,不亲眼边际,截然不同,故能风靡一时。”胡适对此评价更为透彻,“《时报》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——用简短的词句,用冷隽明利的口吻,几乎逐句分段,使读者一目了然,不消费工夫去思考”。

中国时评诞生之时,正值近代风雨飘摇的“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正是在1904年,日俄战争爆发,中国东北一片战火、生灵涂炭,而大清国依然在光绪三十年的“同光中兴”的迷梦之中无法醒来。

中国时评诞生之后,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利器,梁启超《亘古未闻之预算案》《评新官制之副大臣》等时评,针对时事,提出主张,革命党人更是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上发表时评,抨击时政,宣传革命。“五四”之后,李大钊、陈独秀、鲁迅、邵飘萍等人更是将时评的精神发扬光大,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、令人拍案叫绝的时评。

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,将时评作为重要的宣传武器,毛泽东更是亲笔写下大量时评。比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,蒋介石发布命令,禁止八路军、新四军和一切人民军队进攻日伪军。蒋介石发言人发表谈话,声称“委员长之命令,必须服从。违犯者即为人民公敌”。毛泽东即于次日发表了《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》,这篇时评准确判断该谈话是蒋介石全面内战的一个信号。

回顾中国时评的历史,可以说,时评之历史,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的奋斗史。

这也成就了中国时评具有家国情怀、历史深度的独特精神。

而展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《共产党人的心学——政治文化小札》,便是根植于中国时评的历史,根植于近现代中国的奋斗史,血脉相承,一以贯之。

比如书中《抓落实,一肩担子挑到底》一文,开篇不说时事,也不讲道理,反而谈起了历史:“甲午战争前,大清北洋水师并非弱不禁风,相反实力可谓雄踞亚洲,甚至引起日本的恐慌。但当时也有日本人轻蔑地说:‘谓中国海军之可虑,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。盖中国之积习,往往有可行之法,而绝无行法之人;有绝妙之言,而绝无践言之事。’”读到这段历史,才知道甲午战争的时候,对手是如此评价我们的“积习”——重虚言,不重落实。正如作者所言,“这样的说法,当然充满了傲慢的偏见。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让120年后的我们悚然警醒”。

作者剑指历史,忽又锋芒一转,回归现实,连发三问:“为什么一些好政策总是不能转化为基层发展的动力?为什么有的好措施在基层变形走样被变通?为什么有的干部想为百姓办实事群众却不领情?”作者没有回避问题,直接给出答案:“关键就在于没有把上级精神、政策要求对接基层实际、对接百姓心声,而是照猫画虎、机械执行。”

这就是时评的魅力,时评的精神。时评,既不是泛泛而谈、面面俱到的论文,也不是含含糊糊、表达个人情趣的杂感,而是要有自己精准的判断、鲜明的观点。

《严是公道,扬清风正气》一文,则在开头便讲了一个毛泽东同志“未便再荐”的故事:李淑一是烈士遗孀,又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,能诗善文,有人请求毛泽东将她推荐到中央文史馆。1954年,毛泽东为此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:“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,文史馆资格颇严,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,未便再荐。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,解决这个问题,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。”

因为那首“我失骄杨君失柳”,李淑一的名字可谓世人皆知,然而这则严于律己的故事却鲜为人知。作者正是从中共党史、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资源中,寻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史料,让时评有了历史的温度。

时评之“时”,不仅是时效之“时”,更是“时代”之“时”。陈家兴的时评,正是从历史和现实的世界之中汲取营养,绽放出时代的花。

作者长期在《人民日报》评论部工作,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,发表了很多既有政治高度又接地气的文章。

比如《什么样的笼子才能关住权力》一文,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讲话指出的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”,发表了自己的观点。作者针对腐败现象中的“一把手”腐败现象,指出“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,没有形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。因而,要打造刚性的笼子,即是要着眼于这种‘源制度’的建树,使一把手的权力不要过大”。

作者更是大胆地提出:“当然在理论上,这样的‘笼子’还是有的,但在实际中却容易变成‘纸糊’的。比如,制度早就规定,重大事项由集体决策,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,仍然是一把手说了算。到头来,这种集体决策反而容易成为一把手腐败的保护伞,一说他搞腐败,他就会说这是走了程序的,大家是投了票的。”这种反思是非常有力量的,不是人云亦云的。这样的文章,在本书中比比皆是。

作者有一个笔名“江南客”,如果说时评界可以称为江湖,那么“江南客”则是一个翩然而行、仗剑天涯的大侠。

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